最新消息:每日一读

没意思先生与差不多小姐

生活 湖雨 697浏览 0评论

33

作者:姚瑶

01

这几天,读到富书部当家作者萧萧依凡的文章《什么才是正真有趣的生活》。

她在文章开头描述了一种人的样子。

这种人和胡适先生笔下的差不多先生一样普通,几乎每个人周围都能找到几位,更或者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倾向。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没意思先生

和差不多先生拥有专属的口头禅“差不多”一样,没意思先生也有自己的口头禅,那就是没意思。

没意思先生生活在小城市时,他嫌小城市脏、乱、差,没纽约气质没巴黎文艺,哀叹周围的朋友同事过着一眼从摇篮望到坟墓的日子,嫌他们没眼界没抱负没梦想;

后来没意思先生来到了大城市,几日的新鲜劲一过,又感到没意思起来:空气太差,人潮拥挤,浪费在交通工具上的时间太多……

工作工作没意思,生活生活没意思,出去玩没意思,宅在家里也没意思。这样的人常见吧?

对他们来说,长在脑门上的眼睛就像一架高倍内窥镜,专门用来发现病灶和问题。

春天的暖阳夏日的风秋天的硕果冬日的雪在他们看来绝不是景致而是轮回,一样也没有多大多特别的意思。

那么为什么他们总是觉得没意思呢?

我发现这类人往往有个共同点就是做任何事情都很难做到全身心投入。

他们逛街的时候想着读书,读书的时候想着工作,工作的时候想着运动;到了这个城市念着上一个城市的种种好处,到了下一个城市又想起之前那个也风情万种。

即便是在片刻的功夫里,举棋不定,患得患失也是常态。

02

有人向我叙述过这样一个属于她的非典型晚间时光:夜晚时分,打算整理下白天和同事们新一轮商讨的操作比赛流程。刚插好U盘,突然想起应该先把上一届比赛一等奖的视频钻研下。

于是翻出光盘推进光驱,运行等待间想起傍晚答应学生找些训练口条的文章,马上打开百度,搜朱自清的背影和匆匆,龙应台的相信和目送。

文章有些伤感,想到比赛该选些励志的文章来读,想到公众号里面文章多热血,立马翻开手机。

不小心打开一个公众号,里面正在无声无息又热闹非凡地举办一个线上活动:寻找想要写作的你。鼓励你21天每天140字养成写作习惯。

顿时心头发热,收藏、微给好友、下载活动平台公众号,一气呵成。

研究半天突然发现本月活动已经开始了,报不上了名了,嘟囔一番,打算下个月再说。

这时已经全然忘记看光盘的事了,决心把辅导训练打鸡血用的励志文章稳扎稳打地收集起来先。

最后被豆瓣绊住,因为豆瓣正在向我们推荐一本书,书名好诱人叫《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

到底什么事?

马上看导读。

一段浩浩荡荡地文字在介绍作者生平:美国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云云云云。

最后一句:遗憾的是,这位天才的作家却在3年后因严重的抑郁症自杀。

解读着最深刻的人性的人终究逃不过精神和躯体的双重崩溃,抑郁啊……沉思了一会儿,差不多半夜了,竟然什么事都没成。没意思!

这样的夜晚似曾相识,事实上有很多人就是这样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度过的呢。

不能全身心投入某一个目标,总是被无数庞杂的事情或纷乱的思绪干扰,导致我们很难真正领略当下的美妙,所以我们常常身不由己地做了没意思先生。

03

相反能够投入其中的人却是另外一种样子,他们至少有四个特点。

 1、投入其中的人很认真

简单一件事便可区分谁是投入的人,谁又是没意思先生。就拿擦桌子来说。在护理课程里有专门的清洁课。第一次我会布置一个非常简单的任务擦桌子。

事实上擦桌子和擦桌子是多么不同地展示着一个人是如何对待一件事,一份工作的。有的人擦桌子时,背包都不曾放下,用两根手指摘起一块干抹布,轻描淡写地掸了掸,漫不经心地说声:“好了。”

有的人擦桌子时,延承一向的陋习,把抹布胡乱抓成一团,在桌子表面四处画圈,每个圈圈重叠起来,灰尘便仿佛踏上旅途。这里的到了那里,那里的来了这里。

而真正投入其中的人是准备大干一场的,脱了外套,捋了衣袖,把抹布折成四方,一条一条把桌子表面用力擦一遍,然后翻个面,再一条一条擦一遍。

前两种人往往是不愿做事和不会做事的人,第三种人才是乐于做事和能做好事的人。

经过许多年的观察,我发现这几乎比学业成绩更能预测他们的职业前景。因为投入带来的认真是非常稀缺的职业素养。

2、投入其中的人耐受力强

在经济学里面有一个镜子效应。说的是有一家公司进出只有一部电梯,人们因为等待时间长而抱怨诸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程师建议再安装一部电梯。

但考虑到成本,公司并没有接受这个方案,转而聘请了一位心理学家。心理学家调查后发现人们等待的时间平均只不过3分钟而已。人们的抱怨与其说是等待的时间过长,不如说是等待的时候无所事事,才显得时间特别长。

于是心理学家建议在电梯前安装一面可以照到全身的大镜子。果然,只用一面镜子就解决了投诉和抱怨的问题。

这位心理学家想出这个高招是他明白人人都喜欢自己,写字楼里的白领更需要关注职业形象。

每天上班前仔细打量自己是一件非常值得投入的事。而投入的人由于心思,精力都集中在眼下的事情上,对等待时间的耐受力便会增强。

我有一位闺蜜,毕业后进入上海的一家大型园林公司,从基层小职员干起。公司离租住的位置较远,每天差不多花费3个小时在地铁上。

一开始她感到时间被白白浪费,甚觉可惜。不过没过多久她发现有很多听书软件可以帮助她更有意义地度过漫长的地铁时光。

于是在五年里,她听了上百部书,上千个讲座。为了鼓励自己能尽量排除干扰,站着坐着挤着都能专注地听,她还给自己一些奖励,比如坚持六个月就买一个专业级减噪耳麦。

后来她进入公司管理层,有了自己的车。但她仍然保留了坐地铁上下班的习惯。因为投入听书使她拥有了额外的学习时间,不仅从来不觉得地铁里面嘈杂吵闹,时光难挨,反而特别享受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保留一份宁静的投入感。

她说记得有一句话叫离开学校后,再难找到一张安静的桌子和椅子。

其实不是,安静的桌子和椅子永远都在,只是看你有没有一颗可以随时随地安放,耐受四周喧嚣的心。

3、投入其中的人精力特别旺盛

简书上有一位著名的斜杠青年彭小六,他排在简书签约作者第一名,一年发文快300篇,光靠下班后的时间,上个月赚到六位数。

他到底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我读了他的文章,了解他的日常,发现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给自己制定非常清晰的短期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可以短到每一天,每一个清晨,执行力很强。目标加上执行力也就是我们这里说的投入。

比如彭小六是怎么训练自己的阅读能力的。按他的话说他的阅读史也是从荒蛮时代——抓到什么看什么起步的,但现在已经练到一天能看一本书。(当然并不是每一本都这样读,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读法。)

靠的就是目标和执行力。

他特别提到一个经历就是参加了阅读专家战隼和十点读书会联合举办的的100天阅读计划。

这个活动被限定每天要对看过的内容进行124个字的小总结,并在微博中进行打卡,坚持100天。

在这个过程中他每天都记录读过的书,读过了多少页,用了几个番茄钟(一种时间管理工具)。要求自己一周完成一本书的阅读,并产出书评或者读书PPT。

接着开始尝试 “快速阅读法”,原来逐字逐页,从头看到尾,每天一小时,一周看一本的阅读方式升级到30分钟速读模式。

我们读过书都知道,要改变多年的阅读模式不是制定一个目标就能实现的,需要对大脑进行高强度的目标训练。小六为了训练自己的投入程度,有时候专门要选比较吵闹的环境。

由于投入本身是一件很单纯,需要尽可能去除杂念的事,因此省去了很多内耗,节省了很多能量。所以投入的人精力特别旺盛。

4、投入其中的人豁达开朗

更年轻一些的时候,我曾获得过一次和一位国内著名的心理学教授接触的机会,可是我拒绝了那个机会。我后来有些后悔,但我能理解自己那时的选择。

深究其因,说来也是四个字:不能投入。

我总是在想着和教授相处时,他会对我有什么样的看法和评价,会不会觉得我资历太浅,想法太可笑,对心理学领域太过无知呢。

结果这些莫须有的暗示纠缠得我透不气来。使我轻易放弃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其实那时的我如果可以接受自己的无知,继而就会投入一段有趣的经历。可以向心理学家了解很多我未知的领域,并且提出问题,得以解惑。这是多么令人神往啊。

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时刻关注自我感受的人心胸狭窄,眼界局限,是无法做到全然投入的。无论是一段关系,还是一个行动,一件小事。

05

那么怎么才能投入其中,不做没意思先生呢?

1、不要错过童年的敏感期

投入是需要全神贯注的。童年时出现的注意力敏感期是培养这个能力的绝佳时期。我们带宝宝的时候总担心会冷落他,常常不自觉地跟他说话。做自以为是的成年人。

我就亲眼看见一个妈妈在孩子玩植物大战僵尸时,一刻不停地在他身边“指导”,这样或是那祥。开始不觉得怎样。

渐渐发现这种做法简直就是孩子专注力的杀手。他刚要细细打量,慢慢琢磨,就被成人的指手画脚打断。一天一天这种专注会越来越力不从心,直到他无法投入地去完成一件事。

有时候宝宝在专心地做某件事,不管是玩游戏,看电视还是做我们看起来没什么要紧的事,其实都是在训练注意力。作为成人要仔细观察,不能擅自打扰。

在他特别专注的时候,时常充耳不闻。这不是不礼貌,也不是故意的,而是投入其中的正常表现。我们发现这些情况应该感到欣喜,并给予保护。

其实一个人最终会不会发展成为没意思先生。从小时候大人对待孩子的方式是小心翼翼还是随意打断就可以得知。

2、找到可以让自己投入的事

很多人抱怨自己成为没意思先生主要缘起于高考(天知道,高考距离他差不多二十年了)。更确切地说缘起于高考没考好。

导致没读上喜欢的专业,从事喜欢的工作,投身喜欢的领域,总之后面一连串轰然倒塌的多米诺骨牌。

其实胡适先生早有先见之明。他在八十多年前就预料到一部分人会想出这个理由来原谅懒惰而没有光彩的自己。

所以他特别发表了一次演讲。

他告诫大家:一个人应该有他的职业,也应该有他的业余活动。往往业余活动比他的职业更重要。因为一个人的成就怎么样往往靠他怎么样利用闲暇时间。

因为种种理由本职不一定是你甘愿百分之百投入的事。但世界上有那么多事,总能找到一两件值得你投入的事吧。一个人总是有自己的兴趣、优势和长处吧。

不过有些人天生就是找理由的巨人啦。有一次,我在彭小六的简书里看到一篇干货,教初学者写文章。方法简便高效,人人可拾起来便用。

文章建议读者最好准备三张颜色不同的便签纸。一般人看了都会满心欢喜,感激作者。但是文章下面偏偏有人留言:所在地买不到不同颜色的便签纸,于是放弃。

你瞧不愿投入的人永远都会放错重点,喜欢给自己使绊子,让自己走得不顺心,到头来归结为一句没意思,继续活得理直气壮。

事实上,我观察过我的学生。这当中有很多人专业与初衷并不相符,一时半会也没办法换学校转专业。

但最终还是有很多人能认真做好本职,不草率跳槽,甚至在这个不热爱的专业走出一条康庄大路来。而这类人多半在职业之余找到了真正让自己可以投入的事。

小燕就是其中一位。她自小习舞,偶像是杨丽萍。读了不喜欢的专业后,课照上,舞照跳。并不怎么耽误功课。

反而如胡适先生说的有了这种心爱的玩艺儿,哪怕做六个钟头抹桌子的工作也不会感觉烦闷了。

因为她知道抹了六个钟头的桌子后,可以跳她的舞。更加珍惜这忙里偷闲的时光,连抹桌子也抹得兴高采烈起来。工作后,她果然把两样都干得风生水起。

一个人能投入一样,才能投入其他。所以生活要有滋味,必定要找到一两件让自己投入的事。

3、行动的目标就是当下

我们谈论目标时,总会联系到未来某个时刻所能呈现的改变。但对于真正的投入来说。行动者应当暂时放弃远处的目标,把当前的行动当成唯一的目标。感受投入带来的心流。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是潜心研究心流现象的心理学家。他说:心流就是个体完全沉浸于体验本身。人们所进行的全部活动除了活动本身带来的快乐之外没有其他目的。

为什么很多跑步者说,即使跑了很多次,跑起来的时候还是会感到气喘吁吁,难以遏制,随时有一种好想要停下来的感觉。那通常是因为我们并没有完全投入其中。

我们总是在想跑了几分钟了,几公里了,消耗多少卡路里了,能不能坚持啊,会不会变瘦啊。

这些问题让人急躁,让身体和意志分离。意志越想坚持,身体越像叛逆的小孩想要停止。这种分裂感让人觉得跑步不是一件愉快的事。

你得费很大的劲说服自己开始下一次练习。所以越想着目标,反而越容易放弃。

但当你某一天不再去想你渴望的目标,你就是真正的runner了。你只是跑,享受跑,像村上春树在《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里说的:我不是人,是一架机器。所以无须感觉,唯有向前跑。

小结:我们感到没意思是因为我们无法投入其中。只有投入才能让我们变得认真,耐受力增强,精力旺盛并且豁达开朗。而投入的方法总结起来包括:童年期开始培养专注力,找到可以让自己投入的事情,行动的目标不是远处,而是当下,努力感受心流。

转载请注明:每日一读 » 没意思先生与差不多小姐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